上海2021年12月31日 /新闻稿网 - Xinwengao.com/ —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自2019年12月1日,武汉通报第一例不明原因肺炎以来,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辞旧迎新了 — 暗涌、颠覆,从不平静。以年为单位的时间,是世界这本沉重著作的翻页键,一页春醒,又一页入冬。它仿佛在说,不论过去的一年中你经历了多少混沌,新世界又要在另一个章节里,欣欣向荣了。

然而,现实世界的变量往往是连续型的,这意味着事件之间通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连续型变量发生的当下,大家忙着快速反应,往往做出短视的判断。但是当应急期过去,全社会都会在常态化的社会剧变中重新思考、反刍变量发生的偶然与必然,并沿着事件的脉络回归冷静,从而做出更为远期视角的决策。

2021年,我们正处于全球应对疫情的常态化阶段。人人都必须意识到,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民生,有些事情已经完全、长期地改变了。

第一,正如我年初就反复说到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系统重装。这意味着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变了。改革开放前四十年,我们沿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重商主义之路狂奔。但如今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已经转移到“更加重视公平正义”的现代新型社会关系构建上来。

今年,国家建设最重要的一条主线就是“民生经济”。正如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这一政策掷地有声,描画出了中国经济的长期蓝图。更重要的是,党和政府已经建设出了“将这张蓝图一绘到底”的能力。

对此怀有质疑的人,都在今年摔了大跤。

社会环境变了,年轻人抵触内卷、拒绝生育,城市房价和996是难以承受之重,无序补贴的生意被一再打压,教培行业突生巨变,明星项目上市后跌破九成市值,中概股被血洗,很多公司再也没能回到历史高位,年末直播行业痛失头部,偷税漏税等阻滞公平的现象成为被打击的靶心。

更有象征性意味的是年底突如其来的降准。大约1.2万亿资金的释放,存款准备金率来到8.4%的区间 — 货币政策的调节空间已经几乎抹平。这是否恰好证明了,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已经自上而下地成为共识?

谁都以为自己是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一心向上,却没想到巨石滚下来的瞬间,世界早已碎成风暴。

在系统重装的明线里,保持“适度的节奏感”是一条暗线,尤其是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的行业。

北交所在2021年底正式开锣,浙江、山东等多地设立经济实验区……通过优化生产要素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模式和退出途径,政府的调节更加有效,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效应增强,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负面性在逐步减弱。

这正是我们期盼多年,正在逐步深化的“对底层系统的重装”。

值得一提的是,消费投资在烫手的热乎劲儿里,也逐渐降温了。降温从来不会让真正有信心、敢于应对竞争、躬身入局的人恐惧,对于专注且长期的机构来说,只有等奶沫沉下去了,咖啡的醇香才会浮起。

我们逐渐看清,国家已经下定决心,要去解决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做成过去想办、却没办成的大事 — 事关百姓民生、急难苦愁的事。对企业来说,顺势而为永远是不二的选择。不论是阶段性还是长期性的企业目标,都应当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底层逻辑的变换,动态调整自己的方向和节奏。

正如我在年初文章中所提,“理解了系统重装,就理解了未来中国。人生就是一场康波,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才更容易和变化达成和解。真正站在14亿百姓生活的同一边,与社会最大公约数同频共振,在系统重装的历史转折关头,自然也更容易和时间共洽,与系统兼容。”

其次,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引,意味着我们已经把“分好蛋糕”摆到与持续不断地“做大蛋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一时刻,企业必然会被摆在晃眼的聚光灯下,迎接来自社会的打量:今天,你的商业模式在创造公平交易的机会吗?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吗?符合“力出一孔”的家国定位吗?

“共同富裕”由来已久。今年11月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里,它再次被提起。有心人知道,能够写进历史经验与问题的决议文件里的,从来不是等闲之辈

党的执政历史上,一共只有三次相同等级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是1945年,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决议明确了核心任务是在中央正确领导之下,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第二次是在1981年,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党通过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今年11月,是第三次。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得出了“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提出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要求。在这一阶段,国家在凝聚什么样的共识呢?

年代的况味,都藏在时间线的呼应里。

最后,站在未来视角看社会系统重装,除了已经发生的,还有更多潜在的市场化要素正在发生巨大的、我们可能尚未意识到的转变。在中国,许多生产要素指标都还没有真正市场化,年轻人有切身体感的,就是今年入冬后持续受到关注的北方限电。

一旦看得见的手收回来了,能源这一类关键生产要素必然走向市场化,这会导致企业的成本曲线快速右移,加大供给侧的成本压力。结合上文所谈,这种成本快速上行的边效压力,表面看来源于疫情,但本质上是结构性变化引发的必然后果 — 供给侧边际成本快速上行,需求端萎靡,预期趋向转弱的多重因素叠加,必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算法增加变量和不确定性。此时,需求端能否接得住供给成本的转移,就变得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的居民有效需求无法形成,人均购买力没有得到扎实有效的改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能实现,那么供给侧的成本压力在快速提升的压力之下,无法向需求端转移,就形成了“阻塞” — 上游汹涌的洪流倾泻而下,脆弱的内需市场一下子就被冲垮了,未来中国大概率要走向“滞胀”,经济的转型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为了对抗滞涨,形成稳健抗风险的产业底盘,低利润、低周转、技术含量低的落后产能,必然会在滞涨危机的预警之下,被看得见、看不见的手一起向外推。大规模出清的落后产业,是我们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共同富裕所必须付出的时代成本。美国要经历的经济难题,我们撩起裤脚全得趟一遍。

这也是从供给侧改革开始,国家经济反复释放的信号。对永远Long China的投资人而言,接收和解读信号十分关键 —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要关注结构的价值

结构性机会的理论正映射了查理芒格的这句话:宏观是我们必须承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站在民生改善、共同富裕这一顶层系统重装的逻辑之下,消费对经济的内生驱动力会更受重视,这也是我们在微观结构上积极布局的意义。

正如近年来A股市场的发生的事情一样,有人看到A股爬坡了十几年又回到了3000多点的位置,但也有人从中观结构性的机遇出发,在A股的消费、医药、先进制造等行业上,看到了20倍乃至200倍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结构性机会,宏观上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脱离10%以上的超高速区间,但下探一层,局部单点仍有被突破的“结构性价值”。

拿连锁行业举个例子。正因为底层经济结构的建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理论上中国的“万店模型”及背后的开店逻辑,都要适配这一变化重新思考。我也相信,看得透、看得懂这一趋势,愿意谋定长安而动、布局长期战略的人和品牌,仍然会大有机会

那么,价值在哪里呢?站在跌宕起伏的2021年末,我也大胆聊聊自己的看法。

首先,共同富裕牵引之下,作为三驾马车主要驱动力的消费,会在内需总量上进一步打开空间。一方面是中产阶级群体扩大,另一方面是基础消费需求,在民生经济的底层架构下,这两方面的需求体量,会越来越迅速地释放。衣食住行,百姓心之所向,也是未来支撑内需的稳健底盘。

和谁站在一起?还是和百姓民生做朋友。

其次,民生经济领域的刚性成本必然会被降低,公共服务的外部性持续溢出,与民争利的商业模式会受到大力压制。产业能带给人民的,要么是实实在在的消费福利,要么是效率和体验的改善。在百姓民生的日常生活中建立壁垒,适应调整能力更强的公司,会被时代的幸运之箭射中。

看似偶然的背后,都是命运埋下的草蛇灰线,千里伏脉。我想多年之后,时间也会验证,我们是否捕捉到了中国社会的变量,是否走在和时代同频的路上。

纵观历史,现实中正在发生的这些政策调整,无一例外地都指向了 — 民生改善,共同富裕。领导人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确是当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性的改变,具有重大的转折性意义。这个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投资向善,在深入调整资本和劳动关系的今天,布局百姓生活,创造消费者剩余,重度捆绑人间烟火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的好事。看得清生活的残酷,我却依然热爱它的风雨飘摇。不为别的,只因我仍在这海上。而这也是我们出发的理由和始终存在的价值。

这篇新年寄语,收笔于充满波折的2021年,也献给属于国家与人民、更精彩的2022。新一年的2月,我们即将迎来北京冬奥,中华大地再一次素裹银装,以世界大国的姿态迎接千里万里的注视。这是一份四年一会的承诺,我们全情接过。正如面对未知与巨变,我们也必定泰然处之。

世界或许难以回到2020年之前了,但我仍然笃定 — Long China,持续助力中国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