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22年2月21日 /新闻稿网 - Xinwengao.com/ — 2022年2月18日,辉瑞“ROS1靶握每分可能”专家媒体沙龙会在广州成功举行,会议围绕肺癌罕见靶点诊疗挑战性问题、肺癌罕见靶点治疗经验、诊疗水平提升之道进行探讨,旨在提升临床医生及公众对罕见靶点诊断以及治疗的关注。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党总支书记、肿瘤中心主任、肿瘤中心肺一科主任杨衿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兼感染科副主任、药学部副主任唐可京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杨海虹教授与多位来自医学专业和健康科普领域的媒体嘉宾齐聚一堂,分享临床诊疗经验和洞见,探索科学有效新方案,赋能患者回归美好生活,助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党总支书记、肿瘤中心主任、肿瘤中心肺一科主任杨衿记教授现场分享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党总支书记、肿瘤中心主任、肿瘤中心肺一科主任杨衿记教授现场分享

“罕见”需要被看见,肺癌罕见靶点诊疗面临严峻挑战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全球5年生存率只有17.8%[1],远低于其他主要癌症的生存率,长期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随着对肺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靶点被临床认知,作为肺癌突变靶点中不容被忽视的罕见靶点,虽然单个肿瘤驱动基因突变发生率低于5%[2],但罕见靶点总体占有量大,约占所有肺癌15%[3],因此每7个肺癌患者中,就约有1个罕见靶点阳性。

当前,国内肺癌患者中常见的罕见靶点包括ROS1重排、BRAF突变、Met扩增等。杨衿记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ROS1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其诊疗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患者获得了更多生存希望。但整体上肺癌罕见靶点的知晓度相较常见靶点而言仍旧较低,面临着临床送检率低、治疗方案选择不规范、诊疗选择有限等问题。希望此次‘ROS1靶握每分可能’专家媒体沙龙会,能够进一步帮助临床医生树立肺癌罕见靶点的规范诊疗理念,提升公众对肺癌罕见靶点的知晓和认知,这对整体肺癌长期生存率提高也是有极大裨益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兼感染科副主任、药学部副主任唐可京教授现场分享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兼感染科副主任、药学部副主任唐可京教授现场分享

“提升肺癌罕见靶点诊疗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动用一切力量将其准确检测出来。”唐可京教授分享罕见靶点诊疗经验时提到,“ROS1等罕见靶点诊疗之所以能获得相对较大的突破,更多在于临床中靶点检测意识的提升和检测的规范化,提高了一线靶向治疗比例,因此部分患者得以实现了长生存的希望。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有责任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罕见靶点诊疗机制,根据不同患者的检测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推荐,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最优的治疗。”

加码精准治疗,引领探索肿瘤科学诊疗新路径

肺癌罕见靶点诊疗需求不断被推向台前,多家医院陆续开设“肺癌罕见突变靶向门诊”,针对发现肺癌罕见靶点的人群开展问诊咨询、多学科会诊(MDT)、后续诊疗及临床试验入组推荐等工作,同时加速罕见靶点诊疗知识普及,提升相关患者和基层医生对罕见靶点的关注度。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杨海虹教授现场分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杨海虹教授现场分享

杨海虹教授在会议中分享:“非小细胞肺癌异质性大、治疗模式复杂,临床上对肺癌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探索从未停止。作为推动罕见靶点诊疗发展典型的ROS1靶点,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诊疗经验,也将继续通过专病门诊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完善,切实帮助患者获得科学的指导,高效、精准化的诊疗服务,并将其推广应用到其他罕见靶点诊疗模式当中。”

专家团现场互动问答环节
专家团现场互动问答环节

 

专家团现场互动分享环节
专家团现场互动分享环节

“辉瑞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肺癌诊疗领域发展,倡导并积极践行‘精准再精准’的理念,是国内最早关注并为肺癌罕见靶点提供创新精准治疗药物的公司,为ROS1靶点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开创了肺癌ROS1罕见靶点诊疗的先河。”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中国区总裁彭振科表示:“未来,肺癌罕见靶点诊疗发展正在拉开新的序幕,辉瑞将不断为中国引进临床亟需的全球创新产品,同时继续深度关注患者全方位需求,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和高质量诊疗体系建设,为健康中国2030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持续赋能。”

[1] Wong MCS et 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lung cancer: global trends and association with socioeconomic status. (2017).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14300.

[2] Guo Y, et al. Onco Targets Ther 2019;12:10343-10360.

[3] okin MJ, et al. Trends Cancer 2021;7(5):4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