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4年2月1日 /新闻稿网 - Xinwengao.com/ — 近期,第一财经2023"年度财经思想者"盛典举行,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宋向前先生荣获2023年度财经思想者称号。
在第一财经2023"年度财经思想者"盛典上,宋向前先生发表《科技和消费,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内容。
大家好,我是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宋向前。
过去几年我很焦虑,就像"隧道效应":在黑暗中摸索一段后才能看到亮光,今年(2023年)我看到了亮光,这个亮光就是"高质量增长"。
我觉得"高质量增长"的一层重要的含义是:由数量关系转向质量关系。我们之前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样的奇迹释放后,逐渐进入了平稳的增长时期,因此,我们的增长不能再依靠数量,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面对经济转型的阵痛期,我们也不能再简单依靠"数量调控",比如货币政策更宽松、财政政策更给力、多发一些国债。我们未来应该多化债、多去杠杆,依靠"质量调控"。比如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把资源分配给效率更高、科技力更强的企业,让他们解决就业,创造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创造好的法律保障。
此外,2023年还有很多好事,比如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大家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哪怕是维持在最低限度上的合作。重大的变化是这样发生的,我也希望这样的好事多一点,持续下去,和平发展一定会是世界主流。
今天的中国,宏观经济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中国企业家是全世界范围内算比较辛苦的,既要干好微观的企业运营的活,也要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进行敏锐地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在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中首要的是国家安全、公平优先,整个社会确实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情况下的转型时代的特点,我认为这个转型阵痛期可能持续10-20年。
今天我想谈的第一点是:双创的重心也会从"数量"上升为"质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导向,我很认可。
但客观来说,它过去几年也遭遇了非常大的挑战。现在是创业的低谷期。经济增速在放缓,结构在转型,社会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但任何时期,没有做不好的行业,只有做不好的企业。夕阳产业里也有朝阳企业,没有企业家的时代,但是应该有时代的企业家。商业世界里,真正成功的企业还是少数,商业才华、智慧的形成需要时间,这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双创"将会变成一个精英运动而不会是群众运动。但是,创业者的使命依然存在。在德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中小微企业支撑起了国民经济。在我国,他们也承担了近50%的GDP。中小创业主体、个体工商户以及自雇小企业,将会是未来中国经济活跃市场,吸纳海量就业,创造海量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中国经济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任何经济体的长期稳定发展靠的不仅仅是参天大树,更有生命力顽强的小花小草,这从近现代商业发展史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情况中间,已得到印证。
未来,海量的就业人口的解决也不能完全指望大企业,因此"双创"是一个时代的课题。这个课题重心是,"双创"的方向是正确的,未来的挑战是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双创",如何真正帮助中小微乃至个体工商户安居乐业,立业、兴业、成业、创业。
首先我们要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GDP排名世界第二,按照经济体排名第三。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了,水大鱼大的时代彻底地过去了,创业的难度更高了,竞争也更激烈了。特别是很多创业者只简单盯住商品功能优化,消费体验改善或情绪价值释放等痛点进行创业,这种创业的门槛不高,结构性竞争优势不强,既没有根据地,又没有护城河,很容易被经济波动期和市场竞争出清,这也是中国过去7-8年双创运动遇到过的困境。
中国第一批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有一些共同特征,接受过非常好的教育、有非常强的创业热情、他们掌握商业知识、信息、经商的才华与能力,比过去第一代、第二代企业家更强。但从客观情况来看,他们参与创业的数量重于质量。以消费为例,很多公司依赖流量创业,但这只是一种商业变现的方法,它本质依赖的是渠道。
而商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求完整全面的能力,从生产、研发、运营、市场到渠道无所不包。简单粗暴地利用流量,依靠注意力经济,从人性弱点出发捕捉市场变现红利,短平快地利用长板创业顶多就是个赚现金流的生意,谈不上是真正的创业。创业者也要牢记,时间是企业价值的称重器,利润是做对事的副产品,日拱一卒才会功不唐捐。
想谈的第二点是:离开消费,科技发展将成无源之水。今年(2023年)开始人口红利等简单要素红利已经不在了,生产要素中制度红利的重要性开始凸显。中国有国资、民资,有内资、外资的区分,我们应该着力于创建一个中性的竞争环境、统一的大市场。我们一直在强调建设统一大市场,只要市场竞争中性,竞争环境公平合法,市场能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弹性。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扶持出来的,一定是竞争中发展壮大的。
自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释放制度红利,更重要的其实就是松绑社会、松绑民生、松绑经济、松绑企业家商业的才华与能力,迎来了近三十年的经济逆袭和高速增长。
"制度红利"的释放大约需要时间。于我们而言这是个新鲜的事物,我们的认知能力确有局限性,搞市场经济,我们还算是个初学者。我们入世才22年,高考恢复也才40多年。"制度红利"释放后,也会长期深刻地影响创投行业,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显然会围绕这个主题词展开。
强调科技进步,向科技进步要生产力,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
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大国,老百姓有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要发展消费服务业,社会要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现在那个水大鱼大的时代过去了,已经进入到存量竞争的时代。接下来经济发展的重心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最终还是得靠消费服务业。今年(2023年)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4.8%。
尽管当下消费企业上市存在一些挑战,但困难一定是暂时的。消费行业为老百姓提供好产品、好服务,吸纳了海量就业,创造了海量税收,这不仅是符合国家提倡的社会发展方向,更能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短期来看,资本市场的发行资源有限,扶持重要的科技公司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长期来看,消费和服务业也需要支持和发展。我们不能把消费和科技对立起来,做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相反,科技和消费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支撑产业,都应该也必须发展好,不能搞所谓的"产业歧视"政策来维持发展。
消费和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也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两个发展元素和驱动力:一个是科技进步,一个是消费支撑。消费给科技创造了应用场景。比如AI公司,大部分都在to G的业务上,但另一个支撑它们生存下去的是消费市场。消费企业是科技公司的客户,是甲方。没有消费场景,科技公司和消费企业脱钩,会造成科技公司的营收结构单一,利润受限,发展受困。
华为手机为什么卖得这么好?除了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它是消费电子产业不断实现的技术迭代和科技进步,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的支撑,才有了华为公司的崛起。美国的大公司谷歌、苹果,特斯拉,它们本质也都是消费企业。一切科技最终都是为了应用,我们要以人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
所以消费和科技不是对立关系,不能搞歧视,不能鼓励二选一,应该二者协调发展。
消费创造了就业,解决了民生问题。科技代表效率的进步,但它解决不了海量的就业(人口)。发展消费服务业,吸纳海量就业,创造海量税收,政府也会更有财力支撑科技发展和进步。没有了消费,科技就没有了源头活水,活水就是消费服务业创造的。消费企业也有平等使用资本市场的权利继续做大做强。中国需要自己的可乐,需要自己的麦当劳,也需要自己的肯德基,需要自己的苹果和特斯拉。今天我们的华为、小米、理想汽车,它们就是消费企业在全球发展竞争中,展现实力的一个缩影。
康德说过:"人是目的。"科技不是目的,科技是手段和工具,人的福利才是目的。不能把消费和科技对立起来、让市场做"二选一"的选择题;"歧视"消费,就是反向遏制科技,因为科技会变得没有市场。
所以今天谈的是:科技只是工具和手段,人的福利才是目的。
加华资本成立16年了,经历了若干个周期,也经历了若干个所谓红利和风口的时代。我们一直投资的是"刚需+高频+民生"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的消费。
从当下的社会矛盾看,老百姓的基础民生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满足。我们笃信一条: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最终会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移,于消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中,谋求最大的时代红利。
但我们的体量、结构决定了面临的挑战更大,进入了"存量博弈"时代大家都会看紧钱袋子,消费拉动的趋势将是长期课题,重中之重是市场主体活力,就业稳定性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有效地增长。
消费主流趋势不能只看北上广,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9亿的民生市场才是真正的大市场,为普通老百姓提供满足刚需民生的好产品才是主流。中产实际的人均购买力其实并不高,他们有房贷、车贷,可能还有消费贷,事实上他们是"软阶层""软中产"。不管经济怎么波动,对于"刚需+高频+民生"的影响会很小。我们要抓最大公约数,我们有这么大的就业需求,有这么多的中小微企业,有如此巨大的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消费赛道足够宽,周期足够长,典型的长坡厚雪大赛道,我们可以将心注入,剩下的安心交给时间,正确地做事并做正确的事。
当下的环境对于企业家来说,可能依然面临着一些机遇与挑战。企业家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看清未来、谋定而动。未来是一个好人做生意的时代,"为商从德,大道至简"。一家好公司往往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牵引,中国将进入真正"物美价廉"的时代,尤其是"物美"产品的背后就是企业家的人品。
虽然前路漫漫,但是我们有着共同努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就,"不畏浮云遮望眼""任尔东西南北风"!